回顾俄罗斯土耳其恩怨史(四)
功亏一篑与死里逃生:俄土恩怨纠缠至今 但是俄国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土耳其的觊觎。它还在不停寻找机会。1871年3月,俄国乘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打败的机会,废除了《巴黎和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此后不久,俄国就在黑海地区重整军备,并...[全文]
关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哭
哭墙由大石砌成,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全文]
朝鲜国的历史发展简介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北接中国,西与日本隔海相望。有证据显示,朝鲜半岛在距今数十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朝鲜(韩国)官方认为这些土著居民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的阿尔泰人形成的,但日本亦有说法认...[全文]
-
蒙恬到底因何而死?
说到大将蒙恬的死,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赵高和胡亥的联合陷害,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患病,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平平安安的,他特地命令自己最信任的大将蒙恬去祭祀山川祈福,没想到这到了寿数,就是做什么努力都没用,蒙恬刚走不久,秦始皇就病死在自己的龙撵里面。 按照秦始皇自己的意思,...[查看全文]
-
三国历史中为什么魏晋先灭蜀而不先灭吴呢
三国后期,魏蜀吴对峙。在后期蜀吴交恶,平衡被打破后,为什么魏国选择先灭易守难攻的蜀国呢? 对于当时三国的国力,国情对比,在此小编不想细说,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确是战略问题。 为何说是战略问题呢?因为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并非曹魏一时就能拿下的。虽然自从夷陵之战...[查看全文]
-
最早快递出现在1860年的美国
最早的邮政快递,出现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潮吸引了大批东部的居民涌往西部。短短几年,加州的人口增长了近千倍,形成了一个西部繁华地区。然而加州与美国东部相隔2000多公里,通邮甚为不便,东西两地用马车传送的信件一般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够送达。 1860...[查看全文]
-
古代粉丝也疯狂:唐朝“诗粉儿”把喜欢的诗刺在身上
粉丝是英语Fans(喜爱之意)的音译,也可以指代某一方面的追星族。人们觉得现代的粉丝往往很疯狂,其实,古代的粉丝也很疯狂。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因此便涌现出了无数的诗粉,这些诗粉疯狂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有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动作:把自己喜欢的诗刺在身体上,用来表达对偶像的崇拜。 唐朝人嗜...[查看全文]
-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长?
中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朝代当属周朝,一共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的东周又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周朝是奴隶制社会的朝代,除了周朝还是夏朝和商朝是奴隶制社会,秦始皇统一六国灭周以后,中国进入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如果以封建王朝...[查看全文]
-
明朝科举主要看“颜值”:人长得丑榜位就下降
来岁锦标先夺得,天街听喝状元声。高高站在科举功名的金字塔尖,状元身份尊贵、备受荣宠。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荣誉。从童试到殿试,状元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独占鳌头。状元就是万里挑一,笑到最后的那一个,所以,中状元难如登天。尤其是明朝科举,状元除了渊博的...[查看全文]
-
八国联军为何只烧毁了圆明园 却没对紫禁城下手
每当人们提起清末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慈禧。在慈禧的领导之下,清朝逐渐走向了衰落,并且签订了很多割地赔款的条约,令中国丧失了很多权益。在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候,即使是有爱国人士想要挽救清廷,也都遭到了慈禧的残忍杀害。所以在清末的时候,很多人为了保命,丝毫不敢反抗慈禧,这就令慈禧更加嚣...[查看全文]
-
后港是荆门首批“镇级市”试点城镇之一
后港镇位于沙洋县中南部,长湖之滨,江汉平原腹地,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荆门首批镇级市试点城镇之一。 假后港行 假后港行就是指如今在手机市场上所谓的港行,这些机子大多都是用香港定制机换壳(定制机有运营商的标志)后刷机(去掉系统菜单中的运营商服务),再加上假发票做成的。买后消...[查看全文]
-
昌平:遥想“前世”鼓楼大街
旧时的鼓楼资料片 现在的鼓楼大街 日伪时期昌平街景 年9月至11月,100多名工人奋战2个月,至此,具有557年历史的谯楼从昌平人民的视野中消失了。 今年78岁的何瑞兰老人打小就生活在鼓楼西街附近,鼓楼在解放前就是昌平的商业圈,买卖商铺都集中于此。鼓楼的东侧就是集贸市场,清晨为柴草市,辰时为粮市...[查看全文]
-
导致复活节岛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
复活节岛文明的衰落经常作为一个警世故事,讲述人类愚蠢地肆意开采周边环境,最终导致文明消亡。然而,目前美国一支科学家小组认为,复活节岛文明由于肆意树木采伐而衰落是完全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将人们引入歧途。 一些传说描述复活节岛原居民大肆采伐棕榈树林,使肥沃土壤流失,迫使人们饥饿最终噬...[查看全文]
-
崂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支派
崂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支派,由崂山道士孙玄清(公元15171569)于嘉靖(公元15221565)年间所创立,因孙玄清字金山,故又名金山派。该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之一。 传承与影响 孙玄清本为龙门第四代,初师崂山明霞洞道士李显陀...[查看全文]
-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职位介绍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查看全文]
-
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又译阿特兰蒂斯、阿特兰提斯等,是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又称作大西洲或大西国,是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70年...[查看全文]
-
关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哭墙”的传说
哭墙由大石砌成,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查看全文]
-
文化史
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查看全文]
-
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日军借此事件派军舰游弋黄浦江及长江口,作进攻威胁。为抢得战争主动权,我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查看全文]
-
平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红蓝箍”
流村镇白羊城村位于昌平区城西17公里的五峰山下,这里地势险要,是仅次于居庸关的重要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九一八事变后,昌平各地土匪蜂拥而起,白羊城村村民为了防范土匪,维护治安,共同商量成立了保卫团,推举本村村民汤万宁为团总。保卫团收集了散兵游勇遗弃的枪支20余支,有团丁20余人。后来汤...[查看全文]
-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查看全文]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指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1]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查看全文]
-
历史迷雾背后的较量——叶永烈《邓小平改变中国》读后
2012年12月8日,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来到深圳市莲花山,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习近平表示,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 习近平在邓小平雕像前的表态,一是说明中国要继续改革开放,二是为了表达对改...[查看全文]
-
走进昌平区档案馆找寻“日军侵华”那段历史的见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沉睡,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8年后的1945年,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战后,法西斯军队和军国主义者彻底战败,反法西斯联盟和抗日力量大获全胜!78年后的2015年,我们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因为历史的功勋不能忘却,历史的教训需要...[查看全文]
-
春秋时期吴国将领大军事家: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查看全文]
-
班彪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今河西走...[查看全文]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1],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查看全文]